首頁  /  文章專區  /  詩學  /  三、序跋文集(續集)  /  1 建業城

1 建業城

各位同學:這兩個小時,我來跟大家一同研讀「雪廬詩選」。雪廬老人作的詩很多,《雪廬詩集》有兩大本,今天就從詩集裡選了幾首出來研讀。

 

詩題

詩題〈金陵懷古十詠〉。共有十首詩,故名十詠。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,南京在古時候名稱很多,這裡面的第一首詩〈建業城〉,指的就是南京。三國時代,孫權在南京稱帝,建立吳國,把南京的原名「金陵」改為「建業」,這就是中國歷史上「六朝」的開始。

這十首詩,是雪廬老人在國民政府對日抗戰勝利,跟孔奉祀官從四川回到南京後所作。抗戰期間,南京是個淪陷區,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到南京時,曾實行大屠殺,那是一場大劫難。因此,雪廬老人回到南京,看著當地的古蹟,心中有很多感慨,便作了不少懷古詩,其中有這十首,名曰〈金陵懷古十詠〉。先看第一篇〈建業城〉:

地險何曾利,人謀卻早輸;

三分甘棄蜀,二士已吞吳;

王氣秋雲盡,石城衰草蕪;

不堪沉鐵鎖,臣妾晉王都。

這首詩寫的是吳國後來亡國的淒慘狀況,這當中有微言大義,乃藉此批評民國建立之後,在南京建都的國民政府,就把儒家的學術思想拋諸腦後了。一個國家若想長存,必得照儒家的學術實行,因為儒家講王道,不講霸道,先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好,以國內的民眾為主。

 

地險何曾利人謀卻早輸

開頭這副聯子很重要!為什麼呢?因為和後面都有連帶的關係。如果沒有連帶關係,等於一個人只有頭,卻沒有頸子將頭跟身體連接起來,那這個人怎麼活?所以,後面這幾副聯都跟開頭有連帶關係,是一脈相承的。

「地險」,指建業城(南京)這個地方很險要。建業城靠近長江,長江把南北阻隔起來,那時候北方人想到南京來,必須過江,那不容易。而從北方來的敵人若想攻打南京,也必須橫越這道大江,相當危險。而且,南京城四周都有高山,所以這個地方很險要,易守難攻,國家的首都因而建立在此。但是這裡卻說「何曾利」,對國家的防守談不上有何利益。為什麼呢?孟子曾說: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又不如人和」,又說: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」。(見《孟子.公孫丑篇》)。要把國家的國防鞏固起來,不在於有山谿之險,因為那是靠不住的,地勢之利終究比不上人和。

在三國時代,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,篡漢而建魏國,佔的是天時。而在南京由孫權所建的吳國,佔的就是地利。至於在四川建立蜀國的劉備,算是得人和。所以,這句裡面就有批評的意思,對吳國憑藉南京的地勢險要,卻沒有蒙受其利提出懷疑。吳國為什麼沒有得到地利呢?沒有「人和」。當時,孫權應該憑著地利,跟劉備結合起來,這樣也許就可以把曹操消滅掉,但實際上卻沒有這麼做,他失去了人和,地利因此也就不利了。

「人謀卻早輸」,「人謀」就是講「人和」。國家要成立,「謀」字很重要,你看《書經》裡面,有〈大禹謨〉、〈皋陶謨〉,那都是賢能的臣子針對天子的行事提出建言。吳國雖然地勢很險,表面有地利,但是沒有人謀,早輸了。他沒有長久跟劉備結盟,人謀早輸,所以註定地利、人和全失,無法永久存在。這副聯為這首詩奠立了基礎。

 

三分甘棄蜀二士已吞吳

蜀魏吳三國三分天下,吳國佔了其中一分,為什麼「人謀卻早輸」呢?「甘棄蜀」,他不跟蜀國結盟,甘願放棄蜀國,而去跟曹操拉攏關係,這就註定輸了!孫權死後,傳給孫皓,但他生活很糜爛,朝廷裡的臣子只要不合他意就殺,所以攪得上下離心離德。

就在同一時期,司馬炎滅了曹魏,建立了晉朝。然後,他就派四川的王濬,把劉備的蜀國也消滅掉。後來,又命令王濬從四川出兵,協同杜預攻打吳國,詩中所謂「二士」,就是指這兩個人。王濬來到南京,聲勢浩大,在這之前,孫皓已經獲得訊息,就派人造了一條很長的鐵鍊,把長江攔截起來,並在鐵鍊旁邊放下很長的鐵鉤子。在他的想法,以為王濬的船就過不來了,怎知他想了辦法,在船的前面造一個大筏,筏上面放置許多稻草人,並灌了很多麻油,這樣一來,接近鐵鍊的時候,就能把鐵釘吸收到稻草人上面去,而鐵鍊用麻油一燒,一下就燒斷了。唐朝詩人劉禹錫〈西塞山懷古〉詩云:「千尋鐵鎖沈江底,一片降旛出石頭」,講的就是這件事。所以,「二士已吞吳」,指的就是王濬、杜預兩人率軍從四川而下,長驅直入,消滅吳國。

孫皓在這場戰役中,看見樓船上的人多到可以把長江塞滿,就把上半身的衣服脫掉,用繩子將自己捆綁起來,並帶著棺材,連同朝廷裡頭自己的子弟、大臣,一共幾十個人,到王濬軍營裡投降。這樣的亡國之君,下場十分悲慘啊!這個結果是怎樣造成的?原因在於孫權的「甘棄蜀」,所以前一句是因,後一句是果。

 

王氣秋雲盡石城衰草蕪

「王氣」,指的是吳家的帝王氣勢,已經黯然,看不到了,就像〈西塞山懷古〉詩中所謂「金陵王氣黯然收」。「黯然」是抽象的,雪廬老人用具體的「秋雲」來形容,效果比「黯然」二字好。吳家的王氣盡了,還看得到什麼呢?只有一片秋雲而已!

「石城衰草蕪」。「石城」,就是石頭城,也是建業城的別稱。石頭城裡還看得到什麼呢?朝廷裡所有的臣子、王妃、宮女,都沒有了,只看見一片荒蕪的衰草。人為什麼都不見了?前面說過,孫皓帶著臣子和自己的家族眾人去向王濬投降,因此人事全非,只剩荒蕪的衰草。

 

不堪沉鐵鎖臣妾晉王都

接續著前面三聯(起、承、轉),這一聯是全詩的結語。「不堪沉鐵鎖」,這是倒裝句法。詩人想到,孫皓造了千尋那麼長的鐵鎖,要攔截、防禦王濬的樓船,但卻被破壞而沉到江底去了,根本不堪防禦,起不了作用。此句乃照應前面的「二士已吞吳」。

「臣妾晉王都」。前面講過,孫皓帶著朝廷裡面的臣子,和自己的夫人、兒子,一起投降王濬。當時王濬一接受投降,就把孫皓身上的繩子解開,也命人把他帶來的棺材燒了,並將他送到司馬王朝裡,後來被封為「歸命侯」。所以,「臣妾晉王都」,意指孫皓帶著臣子、妻妾、兒子,都歸到晉家的王都裡,而吳國也就滅亡了。這句照應前面的「石城衰草蕪」。

 

全詩表法

佛經裡面講的事情,都是有表法(含意)的,而這首詩裡也有表法。雪廬老人在抗戰勝利之後,回到國民政府的首都來,看見首都在淪陷期間,遭到日本軍隊大屠殺,城裡變得很荒涼,心中相當感慨。不過,這還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詩中所說的「人謀卻早輸」。自古以來,儒家講究「王道」,實行仁政,仁政從哪兒來?從中華文化來,從什麼時候開始?從伏羲氏開始。從伏羲氏到神農氏,乃至唐堯、虞舜、夏、商、周,都認為建立政治必須要以人民為主,若不愛護百姓,王朝便現出衰亡之相。夏桀王、殷紂王、周幽王,乃至後來的秦始皇,便是只顧自己,攪得天下民不聊生,所以很快就亡國。秦始皇後面是漢,接著就是三國這段歷史。

雪公說,「人謀」固然指的是孫權沒有跟劉備長遠的合作,但若以傳統政治的遠大眼光來看,還是必須以儒家的治國、平天下的道理來實行。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這是中華文化,是治理天下的道統,三國時代的孫權沒有遵守這個道統,那是歷史上的事情,然而到了民國時代,也沒有講道統啊!

民國成立之後,到處毀滅寺廟,學校也不再繼續教「四書」,不講儒家的學術了,這都是「人謀」啊!一直到現在,我們在臺灣看看,哪裡還講儒家的學問呢?若真正講儒家的學問,現況絕對不會是眼前這個樣子,政治一定是穩定的,社會的人心、風俗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敗壞。所以,雪公在詩中說「人謀卻早輸」,那時候在南京,國民政府早就放棄儒家的學問了,而且在抗戰之前,一般文人也力主全盤西化,學西洋人的文化,把中國的這些經書都丟到「茅茨坑」。當時一般人不知道,雪公卻看得清清楚楚,從那時候就看到未來,你那樣做的話,以後會有什麼好的結果?沒有!所以,在這首詩裡面,藉著講吳家那時候人謀輸了,以致於後來國家亡了,隱含對民國時代的批評。

各位把這首詩好好看一看,我今天只能講個大概,大家可以自己從歷史到眼前的政治、社會狀況,去思索、體會箇中道理。若將來要從事政治,就會知道怎麼做法,若不從事政治,要修道,也會明白怎麼修法。根據這樣的修法,你學佛、學儒才不是迷信。

西化,把中國經書丟到「茅茨坑」,「人謀卻早輸」,以後會有什麼好結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