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 /  文章专区  /  诗学  /  三、序跋文集(续集)  /  1 建业城

1 建业城

各位同学:这两个小时,我来跟大家一同研读“雪庐诗选”。雪庐老人作的诗很多,《雪庐诗集》有两大本,今天就从诗集里选了几首出来研读。

 

诗题

诗题〈金陵怀古十咏〉。共有十首诗,故名十咏。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,南京在古时候名称很多,这里面的第一首诗〈建业城〉,指的就是南京。三国时代,孙权在南京称帝,建立吴国,把南京的原名“金陵”改为“建业”,这就是中国历史上“六朝”的开始。

这十首诗,是雪庐老人在国民政府对日抗战胜利,跟孔奉祀官从四川回到南京后所作。抗战期间,南京是个沦陷区,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到南京时,曾实行大屠杀,那是一场大劫难。因此,雪庐老人回到南京,看着当地的古蹟,心中有很多感慨,便作了不少怀古诗,其中有这十首,名曰〈金陵怀古十咏〉。先看第一篇〈建业城〉:

地险何曾利,人谋却早输;

三分甘弃蜀,二士已吞吴;

王气秋云尽,石城衰草芜;

不堪沉铁锁,臣妾晋王都。

这首诗写的是吴国后来亡国的凄惨状况,这当中有微言大义,乃借此批评民国建立之后,在南京建都的国民政府,就把儒家的学术思想抛诸脑后了。一个国家若想长存,必得照儒家的学术实行,因为儒家讲王道,不讲霸道,先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,以国内的民众为主。

 

地险何曾利人谋却早输

开头这副联子很重要!为什么呢?因为和后面都有连带的关系。如果没有连带关系,等于一个人只有头,却没有颈子将头跟身体连接起来,那这个人怎么活?所以,后面这几副联都跟开头有连带关系,是一脉相承的。

“地险”,指建业城(南京)这个地方很险要。建业城靠近长江,长江把南北阻隔起来,那时候北方人想到南京来,必须过江,那不容易。而从北方来的敌人若想攻打南京,也必须横越这道大江,相当危险。而且,南京城四周都有高山,所以这个地方很险要,易守难攻,国家的首都因而建立在此。但是这里却说“何曾利”,对国家的防守谈不上有何利益。为什么呢?孟子曾说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又不如人和”,又说:“固国不以山谿之险”。(见《孟子.公孙丑篇》)。要把国家的国防巩固起来,不在于有山谿之险,因为那是靠不住的,地势之利终究比不上人和。

在三国时代,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,篡汉而建魏国,占的是天时。而在南京由孙权所建的吴国,占的就是地利。至于在四川建立蜀国的刘备,算是得人和。所以,这句里面就有批评的意思,对吴国凭借南京的地势险要,却没有蒙受其利提出怀疑。吴国为什么没有得到地利呢?没有“人和”。当时,孙权应该凭着地利,跟刘备结合起来,这样也许就可以把曹操消灭掉,但实际上却没有这么做,他失去了人和,地利因此也就不利了。

“人谋却早输”,“人谋”就是讲“人和”。国家要成立,“谋”字很重要,你看《书经》里面,有〈大禹谟〉、〈皋陶谟〉,那都是贤能的臣子针对天子的行事提出建言。吴国虽然地势很险,表面有地利,但是没有人谋,早输了。他没有长久跟刘备结盟,人谋早输,所以注定地利、人和全失,无法永久存在。这副联为这首诗奠立了基础。

 

三分甘弃蜀二士已吞吴

蜀魏吴三国三分天下,吴国占了其中一分,为什么“人谋却早输”呢?“甘弃蜀”,他不跟蜀国结盟,甘愿放弃蜀国,而去跟曹操拉拢关系,这就注定输了!孙权死后,传给孙皓,但他生活很糜烂,朝廷里的臣子只要不合他意就杀,所以搅得上下离心离德。

就在同一时期,司马炎灭了曹魏,建立了晋朝。然后,他就派四川的王濬,把刘备的蜀国也消灭掉。后来,又命令王濬从四川出兵,协同杜预攻打吴国,诗中所谓“二士”,就是指这两个人。王濬来到南京,声势浩大,在这之前,孙皓已经获得讯息,就派人造了一条很长的铁链,把长江拦截起来,并在铁链旁边放下很长的铁钩子。在他的想法,以为王濬的船就过不来了,怎知他想了办法,在船的前面造一个大筏,筏上面放置许多稻草人,并灌了很多麻油,这样一来,接近铁链的时候,就能把铁钉吸收到稻草人上面去,而铁链用麻油一烧,一下就烧断了。唐朝诗人刘禹锡〈西塞山怀古〉诗云:“千寻铁锁沈江底,一片降旛出石头”,讲的就是这件事。所以,“二士已吞吴”,指的就是王濬、杜预两人率军从四川而下,长驱直入,消灭吴国。

孙皓在这场战役中,看见楼船上的人多到可以把长江塞满,就把上半身的衣服脱掉,用绳子将自己捆绑起来,并带着棺材,连同朝廷里头自己的子弟、大臣,一共几十个人,到王濬军营里投降。这样的亡国之君,下场十分悲惨啊!这个结果是怎样造成的?原因在于孙权的“甘弃蜀”,所以前一句是因,后一句是果。

 

王气秋云尽石城衰草芜

“王气”,指的是吴家的帝王气势,已经黯然,看不到了,就像〈西塞山怀古〉诗中所谓“金陵王气黯然收”。“黯然”是抽象的,雪庐老人用具体的“秋云”来形容,效果比“黯然”二字好。吴家的王气尽了,还看得到什么呢?只有一片秋云而已!

“石城衰草芜”。“石城”,就是石头城,也是建业城的别称。石头城里还看得到什么呢?朝廷里所有的臣子、王妃、宫女,都没有了,只看见一片荒芜的衰草。人为什么都不见了?前面说过,孙皓带着臣子和自己的家族众人去向王濬投降,因此人事全非,只剩荒芜的衰草。

 

不堪沉铁锁臣妾晋王都

接续著前面三联(起、承、转),这一联是全诗的结语。“不堪沉铁锁”,这是倒装句法。诗人想到,孙皓造了千寻那么长的铁锁,要拦截、防御王濬的楼船,但却被破坏而沉到江底去了,根本不堪防御,起不了作用。此句乃照应前面的“二士已吞吴”。

“臣妾晋王都”。前面讲过,孙皓带着朝廷里面的臣子,和自己的夫人、儿子,一起投降王濬。当时王濬一接受投降,就把孙皓身上的绳子解开,也命人把他带来的棺材烧了,并将他送到司马王朝里,后来被封为“归命侯”。所以,“臣妾晋王都”,意指孙皓带着臣子、妻妾、儿子,都归到晋家的王都里,而吴国也就灭亡了。这句照应前面的“石城衰草芜”。

 

全诗表法

佛经里面讲的事情,都是有表法(含意)的,而这首诗里也有表法。雪庐老人在抗战胜利之后,回到国民政府的首都来,看见首都在沦陷期间,遭到日本军队大屠杀,城里变得很荒凉,心中相当感慨。不过,这还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诗中所说的“人谋却早输”。自古以来,儒家讲究“王道”,实行仁政,仁政从哪儿来?从中华文化来,从什么时候开始?从伏羲氏开始。从伏羲氏到神农氏,乃至唐尧、虞舜、夏、商、周,都认为建立政治必须要以人民为主,若不爱护百姓,王朝便现出衰亡之相。夏桀王、殷纣王、周幽王,乃至后来的秦始皇,便是只顾自己,搅得天下民不聊生,所以很快就亡国。秦始皇后面是汉,接着就是三国这段历史。

雪公说,“人谋”固然指的是孙权没有跟刘备长远的合作,但若以传统政治的远大眼光来看,还是必须以儒家的治国、平天下的道理来实行。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这是中华文化,是治理天下的道统,三国时代的孙权没有遵守这个道统,那是历史上的事情,然而到了民国时代,也没有讲道统啊!

民国成立之后,到处毁灭寺庙,学校也不再继续教“四书”,不讲儒家的学术了,这都是“人谋”啊!一直到现在,我们在台湾看看,哪里还讲儒家的学问呢?若真正讲儒家的学问,现况绝对不会是眼前这个样子,政治一定是稳定的,社会的人心、风俗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败坏。所以,雪公在诗中说“人谋却早输”,那时候在南京,国民政府早就放弃儒家的学问了,而且在抗战之前,一般文人也力主全盘西化,学西洋人的文化,把中国的这些经书都丢到“茅茨坑”。当时一般人不知道,雪公却看得清清楚楚,从那时候就看到未来,你那样做的话,以后会有什么好的结果?没有!所以,在这首诗里面,借着讲吴家那时候人谋输了,以致于后来国家亡了,隐含对民国时代的批评。

各位把这首诗好好看一看,我今天只能讲个大概,大家可以自己从历史到眼前的政治、社会状况,去思索、体会个中道理。若将来要从事政治,就会知道怎么做法,若不从事政治,要修道,也会明白怎么修法。根据这样的修法,你学佛、学儒才不是迷信。

西化,把中国经书丢到“茅茨坑”,“人谋却早输”,以后会有什么好结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