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 /  文章專區  /  佛學  /  四、序跋文集  /  36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古注選編序

36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古注選編序

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,印光祖師謂為念佛最妙開示,乃以此章列於淨土三經之後,為淨業學人必讀之經。

老友陳建明居士,學密多年,復修淨業,服膺印祖之言,以此章念佛之法,自行化他。又以經義精深,無注釋,莫之能解。遂發心印行圓瑛老法師講義,並節錄慈雲灌頂續法法師疏鈔,以及印祖嘉言選,合為此集,付鐫以行。

古德時賢注講楞嚴,其於此章,各有精闢見解。而圓公講義甚為簡要,讀之可與諸注參研。例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圓公說為攝入一精明,而六根都攝矣。淨念則是一心繫佛,眾念不生。念念相繼,無有間斷。參以他注,則知此一精明者,即是依真起妄之阿賴耶,亦即本經稱為陀那微細識也。是知六根既攝,唯由賴耶念佛。憨山通議謂此念佛,即是轉變賴耶見分,使賴耶染見轉為淨見。此與參禪不同。禪唯息此妄見而已。

先師雪廬老人,昔日講楞嚴,至此章都攝六根,謂第六意識之根,即是第七識。七識恆執賴耶見分為我,並與四煩惱常俱,攝之甚難。吾人念佛工夫尚淺,仍以意識念佛。意識念時,則淨念起,妄念伏,第七識亦為之伏。意若不念,則妄念起,第七識亦乘虛而入,淨念不相繼矣。故欲淨念相繼,則在念佛時,須如祖師云,佛號起於心,稱於口,聽入於耳,不容妄念羼入。平常作事時,專心在事上,妄念亦不起。事畢有餘暇,復以六識繫於佛號,雖或不出聲,亦是淨念。誠如是,則七識不能熏六識,唯由六識恆伏七識。久之,此意根猶樹木之根壞矣,七識妄執之我死矣,法身活矣。淨念相繼至此,始得三摩地。

建明居士編印此集,廣結法緣。利生之心,至足欽佩。余不揣淺陋,應囑為序,謹綴以上數言以隨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