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 /  文章專區  /  佛學  /  二、明倫社刊論文彙集(二)  /  10 論財

10 論財

國人在新年見面,最普通的一句祝賀語,便是「恭喜發財」,但是財有真假之別,如果不知真財,則所謂發財者,那是假發而已。欲知其真,尚須先知其假,然後方能由假入真。

人在世間,必須穿衣、喫飯、住屋。現代人又需各種交通工具,以及日益新穎的娛樂設備。這些都是所需的財物,少則生活困苦,無則不能生存。孔子在陳絕糧,從者病,莫能行。故雖聖賢,也不能無財。然而聖賢志向在道,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決定不求財富享受。其餘的人則不然,晉朝石崇與王愷,都是大財主,晉書石崇傳說,石崇與王愷以奢靡相尚,王愷以飴澳釜,即是以麥芽糖與米蘗所煎的糖漿洗鍋,石崇以蠟代薪,即是以蜜滓當燃料。他們如何窮奢極侈,由此可見一斑。有些人看他們那樣富有,不免羨慕,豈知他們所相尚的都是假財,只能資養假有的身體,別無用處,如果以此奢侈自衒,那就顯示其內心真實的貧賤。

論語,子路衣敝縕袍,與衣狐貉者立,而不恥,孔子特予讚揚。顏回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,孔子一再稱曰賢哉。何以不恥,何以不改其樂,因為心中自有財富,不需以身外之財來衒耀。以佛法而論,自有的財富約有七種,遠非一切世俗之財所能比擬。寶積經與涅槃經等都說,信、戒、慚、愧、聞、捨、慧,名為七聖財。這七種都是成佛的資糧,故名聖財,是為真實的財富。

世間一切財物皆有限量,人人求取,未必人人皆能求得,縱然得之,除了生活所需之外,其餘多得,未必是福。例如石崇,財產豐積,不知其數,以此傲物,終於召來滅族之禍。當他被孫秀矯詔逮捕時,歎曰:「奴輩利吾家財。」逮捕者曰:「知財致害,何不早散之。」崇遂無言,與其母兄妻子等一同被害。諺語有云:「一家飽暖千家愁」,佛說世財為五家所共有。稍明此理的人,決定不敢多蓄財產,惟有分散,始能轉禍為福。戰國策記載,馮煖替孟嘗君燒債券,買道義,便是明顯的例子。大學云:「財聚則民散,財散則民聚」,歷代儒者所以貧而樂道富而好施,其故在此。

反觀聖財,人人本有,而且沒有限量,誰肯向自心開發,誰就能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愈取用,愈能增進信心智慧,這是修道者所發的財。然而發這種財者,並不是在家袖手談空,而是必須從事實上用工夫。七聖財無論那一條都要經過事實磨鍊,才能得其大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