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 /  文章專區  /  佛學  /  二、明倫社刊論文彙集(二)  /  4 善惡知識

4 善惡知識

修學佛法,必須親近善知識,同時又須遠離惡知識。親近善知識,始能入道。遠離惡知識,始不入魔。但,自古迄今,善知識不自以為善,惡知識不自以為惡,因此,辨別甚難。然而,誠於中,必定形於外,如就以下幾點事實觀察,則誰善誰惡,庶幾可以辨得出。

世間萬事不離因果。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一部二十五史,即是因緣果報的實錄。至於出世法,雖然眾生皆有佛性,但那只是本具的性德,不修行,則永遠不能證得,修行始得般若解脫,是名修德。修則不離因緣果法。所以,百丈禪師答野狐禪說:「大修行人,不昧因果」。再查儒家五經,佛法三藏,處處皆有因果事理,是故無論世出世間法,都在因果律中。凡是善知識,其對因果,必然深信,自行固然不敢違背,接引眾生,亦必以此相勸,令人了解窮通得失皆由自取,期其不怨不尤,勤修福慧。

一切佛法,皆為對治眾生煩惱,開發眾生智慧。眾生煩惱無盡,所以佛的法門無量。無盡的煩惱以貪瞋癡為最毒。無量的法門以戒定慧為總綱。修行人無論修那一宗,都必須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。楞嚴經說:「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」。由此可知,戒是修道的根本,無戒則談不上定慧。梵語戒名尸羅,中文譯為清涼。凡夫由身口意三處造業,如火焚燒,故致煩惱無盡。戒能止惡行善,收攝亂心,如水息火,故名清涼。戒律甚多,為求清涼,為修定慧,受得愈多,當然愈好,但受戒之後,貴能持戒,如不能多持,則不如少受,不論多少,受則能持,這就是善知識。

三藏十二部法寶,是菩薩度化的依據,結集,傳譯,皆非凡人。大智度論說,世尊入滅後,諸大弟子結集經論時,迦葉入定觀察,發現阿難尊者尚未證得阿羅漢果,便從禪定起,牽阿難出,命其勤修,直到滅結漏盡,具備三明六通,始准其參加結集工作。高僧傳記載,鳩摩羅什大師圓寂時,告諸大眾,他所翻譯的經論,如不謬誤,當在命終焚身之後,舌燒不壞。後來火化,果然舌相獨存。隋朝智者大師聽說印度有楞嚴經,遂向西方拜求十八年,直至唐中宗神龍元年,此經始能傳入。玄奘大師親往印度求法,沙漠,高山,野人,猛獸,歷盡艱辛,更不待言。法寶來之不易,善知識必然尊重護持,絕不敢妄解,亦不敢執此經以謗彼經,更不敢把經文翻為白話,若為人講說,必依祖師之注。

不造十惡業者,便是十善業,辨別善惡知識,也可以如是觀。善知識必畏因果,必不犯戒,必然尊經護經而不敢毀。與此相反者,便是惡知識。修道之士既知善惡,則當親近者,即親近之,當遠離者,即遠離之,道業自能順利進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