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 /  文章专区  /  佛学  /  一、明伦社刊论文汇集(一)  /  4 拔众生苦与众生乐

4 拔众生苦与众生乐

世间没有人不希望快乐,也没有人不厌恶痛苦。然而,快乐并不因人希望而来,痛苦也不因人厌恶而去。贫贱者的苦况固不待言,富贵之人似乎很快乐,其实,他们的痛苦又岂是普通人所能了解。古代的大皇帝,今日的大财阀,生活享受无不可以穷奢极侈。但愈奢侈,则愈贪恋他们的权位与金钱。愈贪恋,则愈感觉生命太短,而有延长生命的强烈欲望。这种欲望愈强,则愈感觉死亡可恶。然这可恶的死魔,既不看权位,也不看金钱,谁到该死时,就令谁死,丝毫不能通融。这是万古以来人人不免的大苦。这种大苦如一枝毒箭穿在人心,不予拔除,则一切快乐都是海市蜃楼。所以,古今中外,不问富贵贫贱,无一人不是苦恼众生,无一人不需救度。

二千五百多年前,释迦牟尼佛降生到印度,为的是什么?佛看见一切众生有苦不能自拔,因此发起悲心,来替众生拔苦。佛看见一切众生求乐而不可得,因此发起慈心,来满足众生求乐之愿。佛在古印度各国,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,完全是出于慈悲。

佛说的法有八万四千门,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有三藏十二部。学佛的人对于这些法门,究竟从何学起?但能发慈悲心,行慈悲事,就合了佛的心意,也走上了成佛之路。释迦牟尼佛,以至十方诸佛,都不是在证了佛果以后才发慈悲心,而是先发慈悲心,圆满了慈悲功德,然后才证佛果。既证佛果,仍不休息,永远在世间,为众生拔苦与乐。所以,佛法以慈悲为本,学佛一定要学佛的慈悲。舍弃慈悲,便看不见众生的生死苦,只看见众生的权位与金钱,这样,连自己也不能救度,那里还能救度他人。修学慈悲的人却不然,他看待一切众生如同赤子,了解其内心的需求,真正为其苦乐着想,所以,能感化他人,使其得度。不仅能感人,甚至能感物。古来的高僧大德,往往能感化毒蛇猛兽,神僧传里记载得非常多。一般人读了那些传记,总觉得很神奇。其实,万法唯心,只要心中没有毒蛇猛兽,则一切毒蛇猛兽便是可度的众生。怎样才使心中没有毒蛇猛兽,那就要使心地慈悲。惟有心地慈悲,才不致于恼害众生。惟有不恼害众生,才能把佛法传给众生,令其离苦得乐。

今逢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一十七年诞辰,当前世界众生苦厄日剧,惟有佛法才能解救,佛门弟子既然沾到佛的恩泽,就应当有所报答,而报答的途径就在学习佛的慈悲精神,弘扬佛法,希望众生离生死苦,得涅槃乐。佛的慈悲无量,而学习的起步就是不恼众生,不害众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