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 /  文章專區  /  佛學  /  一、明倫社刊論文彙集(一)  /  4 拔眾生苦與眾生樂

4 拔眾生苦與眾生樂

世間沒有人不希望快樂,也沒有人不厭惡痛苦。然而,快樂並不因人希望而來,痛苦也不因人厭惡而去。貧賤者的苦況固不待言,富貴之人似乎很快樂,其實,他們的痛苦又豈是普通人所能了解。古代的大皇帝,今日的大財閥,生活享受無不可以窮奢極侈。但愈奢侈,則愈貪戀他們的權位與金錢。愈貪戀,則愈感覺生命太短,而有延長生命的強烈欲望。這種欲望愈強,則愈感覺死亡可惡。然這可惡的死魔,既不看權位,也不看金錢,誰到該死時,就令誰死,絲毫不能通融。這是萬古以來人人不免的大苦。這種大苦如一枝毒箭穿在人心,不予拔除,則一切快樂都是海市蜃樓。所以,古今中外,不問富貴貧賤,無一人不是苦惱眾生,無一人不需救度。

二千五百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降生到印度,為的是甚麼?佛看見一切眾生有苦不能自拔,因此發起悲心,來替眾生拔苦。佛看見一切眾生求樂而不可得,因此發起慈心,來滿足眾生求樂之願。佛在古印度各國,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完全是出於慈悲。

佛說的法有八萬四千門,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有三藏十二部。學佛的人對於這些法門,究竟從何學起?但能發慈悲心,行慈悲事,就合了佛的心意,也走上了成佛之路。釋迦牟尼佛,以至十方諸佛,都不是在證了佛果以後才發慈悲心,而是先發慈悲心,圓滿了慈悲功德,然後才證佛果。既證佛果,仍不休息,永遠在世間,為眾生拔苦與樂。所以,佛法以慈悲為本,學佛一定要學佛的慈悲。捨棄慈悲,便看不見眾生的生死苦,只看見眾生的權位與金錢,這樣,連自己也不能救度,那裡還能救度他人。修學慈悲的人卻不然,他看待一切眾生如同赤子,了解其內心的需求,真正為其苦樂著想,所以,能感化他人,使其得度。不僅能感人,甚至能感物。古來的高僧大德,往往能感化毒蛇猛獸,神僧傳裡記載得非常多。一般人讀了那些傳記,總覺得很神奇。其實,萬法唯心,只要心中沒有毒蛇猛獸,則一切毒蛇猛獸便是可度的眾生。怎樣才使心中沒有毒蛇猛獸,那就要使心地慈悲。惟有心地慈悲,才不致於惱害眾生。惟有不惱害眾生,才能把佛法傳給眾生,令其離苦得樂。

今逢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一十七年誕辰,當前世界眾生苦厄日劇,惟有佛法才能解救,佛門弟子既然沾到佛的恩澤,就應當有所報答,而報答的途徑就在學習佛的慈悲精神,弘揚佛法,希望眾生離生死苦,得涅槃樂。佛的慈悲無量,而學習的起步就是不惱眾生,不害眾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