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 /  文章專區  /  詩學  /  四、述學講演集  /  11 觀海

11 觀海

觀海

包地涵天量自寬,茫茫八表湧濤瀾;從無一象能超外,知有真源欲話難。

日月虛空圓鏡印,蛟龍世界萬宮蟠;人間列國衣裳會,幾片東流聚沫團。

這是一首七言律詩,律詩有八句,每兩句是一副對聯,合起來就有四副對聯,文法還是依循「起承轉合」的規則。先看詩題--〈觀海〉,這個「海」不是指太平洋,也不是指大西洋,不是我們地球上任何一個海,但是任何一個海卻都可以拿來作觀(一種用功的方法)。

 

起聯

第一聯——「包地涵天量自寬,茫茫八表湧濤瀾」。這海特別,不但把整個地球都包起來了,而且天空也涵在裡面。因為它能夠包地涵天,所以這個海的「量」非常寬大,絕非普通。我們地球上的陸地,其實都是被海包起來的,所以稱為「洲」(從水裡面冒出來的一塊陸地),這樣說來,地球上的海也都是「包地」。然而,詩中的海除了包地,還「涵天」,把天空所有的一切景象都涵在裡面,所以才叫「量自寬」。

「茫茫八表湧濤瀾」。「茫茫」,表示看不到邊際;「八表」是東西南北再加上四隅。「湧濤瀾」,濤是大浪,瀾也是大浪,濤瀾表示大浪連綿不斷。這些濤瀾不但在八方之內,也在八方之外,都在那兒洶湧的奔流,這是形容海的容量沒有極限。

 

頷聯脛聯

第二聯——「從無一象能超外,知有真源欲話難」,這是承著上一聯而來的。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物象,能超出海外,因為海本來就沒有「外」可言。

「知有真源欲話難」,詩人知道海的源頭,源頭在哪兒呢?卻難以說出來。這就像陶淵明所說的:「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」,想辨別真意是真是假,但言語太有限,無從表達。這就是佛經裡所講的「言語道斷」,你用言語一說出來,「道」就沒有了,就不是那個「道」。詩中講「真源」,這是不得已,勉強用「真源」二字來表示,但「真源」的內涵、本意是什麼?則說不出來。

既然說不出來,就用「烘雲托月」的辦法來表現,讓大家悟。詩云:「日月虛空圓鏡印」。前面講「涵天」,這裡就照應「涵天」,日月(包括所有星辰)都在天空裡面,除此之外,還有「虛空」,就是現代人講的太空。「圓鏡印」,日月星辰、整個太空,都在這個海(以「圓鏡」比喻)當中。

這就是佛法裡的「海印三昧」,在大定之中,心能像大海映照大千世界。另外,佛法的唯識學講「第八識」(阿賴耶識),我們凡夫眾生學佛修行,就是要把第八識中的無明種子去乾淨,這樣就能「轉識成智」,成為「大圓鏡智」。詩中的「圓鏡」,就是「大圓鏡智」,日月虛空都能在大圓鏡智中被印現出來。

「蛟龍世界萬宮蟠」,海除了把日月虛空涵在裡頭,還涵納了蛟龍世界(龍宮)。龍宮在哪兒?龍宮在海裡,佛經裡講的龍宮、龍王,多得數不清,所以用「萬」來表示數目之多。在海裡,每一個龍王都有他的宮殿,龍的身體蟠在龍宮裡面,龍王、龍宮的數目多得數不清。

以上是第三聯的內容,試著把「真源」(體)的「相」描述出來,說它包含日月虛空,也包含蛟龍世界。

 

結聯

到了第四聯,歸結到人世間了,詩云:「人間列國衣裳會,幾片東流聚沫團」。「列國」是「東周列國」,指的是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。在春秋時代,最初創霸業的是齊桓公,他因得管仲輔佐,所以能成就霸業。當時,齊桓公召開「衣裳會」,把各國君主召集起來,請大家穿著禮服開會,決定天下大事,解決各國間的紛爭。當時他標舉「尊王攘夷」的口號,請各國君主尊崇周天子,並聯合抵抗外族的侵略,這是齊桓公了不起的功業。詩中舉「衣裳會盟」,是泛指世間一切了不起的功業。

「幾片東流聚沫團」,歷史上每個朝代的輝煌事業,不過就像東流入海的河水上,那一片片的泡沫團而已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夢幻泡影」,「夢幻泡影」就是「沫團」,它是臨時聚起來的,數量不多,只有幾片。我們讀歷史的時候,覺得「二十五史」中的事情很多,但是在海裡一觀的結果,不過就像臨時聚合的沫團而已,很快又消滅了。

這個海是什麼呢?這海就是「阿賴耶識」,就是第八識。第八識涵蓋一切,但是我們現在這第八識不管用,你必得學中國文化,學佛法,先覺悟,然後按照聖人所講的方法,一步一步去開發,把第八識轉成「大圓鏡智」,才有大利用。「觀海」觀的就是這個,從觀世間的海,到觀我們的第八識,一直觀察到「大圓鏡智」。

這「圓鏡海」是無窮無盡的,《楞嚴經》裡說,整個虛空到了「大圓鏡智」裡面,就像一片雲彩在天空裡一樣,那麼渺小。大家現在學佛,求覺悟,就要努力下功夫,等到獲得印證的時候,你的境界就提升了。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