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 /  文章專區  /  儒學  /  七、述學演講集  /  3 捨已為人

3 捨已為人

捨已為人(上)

前言

定期研習儒佛教典的同學們,平時累積許多修學疑惑,一直難以釋懷,唯恐障礙修學,於丁亥年歲末,祈請徐老師自民慈悲移駕蓮社寄漚軒,為同學釋疑解惑。老師暢談在雪公座下的親炙心得,並針對同學所提問題,一一解析,於儒佛大道學習甚有助益,茲以問答方式整理成篇,披露刊出。發前人所未發問:雪公老師在臺中傳授儒學佛法,大概情形是如何?

老師:雪公在民國三十八年到臺灣來,開始就在臺中,一直到往生,始終在臺中,蓮社是最初建立的道場。一開始一方面弘揚儒家學術,一方面弘揚佛法;在佛法傳授淨土宗持名念佛法門,但在教理研究方面,大乘經典都講過。儒學方面,《論語》講了好幾遍,其他經典也選講過,以《禮記》講得最多,〈大學〉〈中庸〉〈月令〉〈曲禮〉或全講,或選講。論語班是老人家在晚年成立的,成立第一期、第二期,到了第三期沒有完成,老人家就往生了。這是弘揚佛法與儒學的大概。

最重要的是在末法時代,邪知邪見的人很多,處處想破壞正法,甚至有佛門中人想把淨土宗變成普通法門。記得在老師晚年,有一位學密宗的陳老居士從美國回來,說淨土宗沒有「帶業往生」這句話,當時學淨土者迷惑了,若沒有根據,那怎麼學?雪公老師於是在元旦開示時,連續講了好幾次,把外面不正確的說法破除掉。

再講到儒家經典,基本的學術思想是與佛法一致,儒家的基本思想是講人人都有本性,而佛法說人人都有真如本性,說法不同、用字不同而已;孔夫子在《易經》裡說太極,太極就是我們的本性。

講到《論語》,在成立論語班後,每一章講到重要時,都列出講義。過去註解沒有說過,沒有辦法解決的,例如:「志於道、據於德、依於仁、游於藝」,古人註解雖然很多,但是雪公列出二張講表,解釋得非常詳明。而且這四句話就是儒家的學說,從本體起現象而發生作用,全部包含在內。這四句話不但是《論語》可以包含在裡面,五經都可以用這四句話來看,那些是體,那些是相,而發生什麼作用。

孔子講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孟子是亞聖講「性善」,荀子講「性惡」,到了漢朝揚雄講「善惡相混」。諸位研究學術思想史就知道,這是中國文化基本的問題,要認識清楚。孟子、荀子、揚子三位是大儒,講得不一致,沒有確定的定義。歷代研究儒學者,講中國的思想,以《宋儒學案》解釋本體學說,名字很多,研究者如墮五里霧中,不得要領。到清朝研究者還是超不出宋明理學,研究本性也超不出孟、荀、揚三家,這基本的本性問題,清朝也有研究得很深入,知見很正者,如:康有為講得很正確,但就研究學術理則來看,一般學術界不同意,因為是站在佛家立場。

雪公在講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時,有一篇短短的講義,文字不多,從體相用三部分來解釋性。一般學術界認為體相用是佛家的講法,不承認;但是雪公找出根據,《易經》就是講體相用。太極就是本體,寂然不動。相是由太極起了陰陽兩儀,或說陰陽二氣。若用符號來講,陰陽二畫,開天闢地,產生相,依宋儒講法,陰陽兩儀合起來有四相,四相各加一畫便有八卦,八卦重疊,便為六十四卦。每一卦、每一爻一動的話,就含有各種相,千變萬化,卦爻變動就是用。研究《周易》,每占一卦,就有體相用。本體,寂然不動,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佛法天臺宗藉用「寂照」這二字講實相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。可見中華文化有講體、相、用,在雪公之前沒人找出來,雪公老人家從《易經》找出來以後,解釋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問題就解決了。

性從本體上來講是空空洞洞。性空相有,體與相二者是善是惡?善惡都沒有,《六祖壇經》慧能大師講,不思善不思惡,才能悟到本性。若在善惡上面打轉是悟不到本性。雪公說,體相都沒有善惡,講到用處才有善惡。

孟夫子講性善是在用上講,可惜沒解釋清楚。孟子慈悲,教人從善方面去學;荀子講性惡就有很多流弊,教出的學生在戰國時代形成法家;漢朝揚子善惡混著講。吾人有分別的心識,第七識、第六識有善惡,第八識無記沒有善惡。雪公認為講到﹂用﹁才有善惡,這講得多麼清楚。

研究儒家經典也是要大開圓解,與佛家參禪不同,禪宗是要參究,不研經典。《論語》章句經文都要明瞭,否則遇到其他意思不同、名字不同就不能通。儒家五經,文字上有很多講法,但只要把本性明了,就能貫串。孔子有在「相」上講,有在「用」上講,有在「體」上講,看孔子是從那一方面來講,研究《論語》知道這方法,就通了,研究其他經典也是用這方法。

雪公在儒學講的都是發前人所未發,各位幸運可以得到傳授,特別是在《論語》。

 

關懷天下的學養

問:大陸在世界廣設孔子學院,吾人在儒學經典方面,應如何修學?

老師:大陸在世界各地成立孔子學院,在大陸內地也成立許多孔子學會,有些公家也成立,私人也成立;《聯合報》前幾日也有文章報導,四川成立私塾,教授傳統的經典文化。

毛澤東時代批孔揚秦,反對孔子,然而現在不反對,民間私塾也認可了,將來傳統儒家學術也會被承認學位等級,未來趨勢是這樣。大陸經過十年文革,佛家儒家的文化被破壞很多,七十歲以下的人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多,五十歲以下是完全不知了,七十以上才了解一些。大陸現在也把《四庫全書》用照相方法印出來,從這些現象看是鼓勵中國傳統文化。但懂得中國文化的人才,很難找,能講四書五經者很少,我們可想而知,培養弘揚中國文化的人才非常重要。

學儒家就是要學孔子,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普遍平等教化眾生,孔夫子也是有教無類,沒有國家限制,周遊列國,推行他的道。就舉「楚王失弓」的例子說,楚王遺失一把弓,臣子要趕快找回弓,楚王說:「楚弓楚得」。孔子聽說後說:「人弓人得」。由此可知孔夫子的心胸是關懷天下。世界那一國家人民撿到楚王之弓都是一樣。吾人學《論語》要有開放的心靈,與孔子一樣,放開心來研究。

《論語》中有的講體,有的講相,有的講用,根據這三個方法來研究,一定能夠觸類旁通。而最重要的是「修持一定要配合理論」,修持做不到的話,理論是講不通。中國文化貴在知行,真知須由力行中來,沒有力行,知的不究竟,所以研究《論語》要真知力行。

我們在這時代,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是臺灣,我們生在臺灣,看臺灣目前現象,人們的苦,不是政治力量可以解決,而是要從學術文化上來解決。一是用佛法,一是用儒學。從儒學來說,一方面要實踐力行,一方面自己理路先要貫通才能說服大眾,講出來的學術思想別人才相信;說出來也要做得到,人家才能夠相信。如果做不到,人家就不相信。

佛法不可思議,儒家學術也是不可思議。在這動亂痛苦的時代,想想古時候的寒儒們,我們現在雖不富足,但衣食住行不缺乏。可是臺灣沒錢的人也很多,有人繳不起學費,財團一敗塗地的也有,我們要關懷他們。我們要從本身來轉變,各別的業一定可以轉,有功夫的話,共業也可轉。今日之下,愛護臺灣就要從這裡好好下功夫。

 

 

捨己為人(下)

學問成立學以貫通

問:孔子十五志于學,三十而立,孔子如何能在短短十五年就能「而立」?

老師:孔子十五歲志于學,那時候的制度是十五歲讀大學,學先王之道,經過十五年到三十歲而立。立是學術立得住,成立了。學術能成立是不容易的事,我們研究學術,自己研究好像明白,人家一問我們就沒辦法解答,這就是學術不成立。若學術成立了則學以貫通,可以解答人家的問題。孔子聖人要十五年的時間才立得住。

孔子講天命,天命就是因果。佛法講因果必須講三世,不講三世因果,人與人之間很多問題沒辦法解決。孔子把自己求學過程說出來,也是教化他的學生要好好用功,孔子三十歲才能成立,而一般人更需要努力,在學術上要能真正成立,何止十五年?

孔子有好多地方是超乎常人的知見與發明,乃過去世學成功,這一世表現出來給大家看。從志于學到而立,孔子對任何學說問題,都可以答覆。從這標準看我們自己,人家問問題,不見得可以回答。例如有人問:孔子是君權思想,不合乎民主,因為孔子說:「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」,你要如何回答?你必得深入研究,學有所成。若學術成立就是大開圓解,大開圓解後自己才做得到,做得到才解答出來。

現在社會上很多有學術地位者,無論是科學或哲學者,其學科造詣很深,但都是根據現代的功利主義,從功利思想來研究中國文化。中國文化絕對不是講功利主義,是講究仁義道德。仁義道德是為人,孔子講禮,禮最重要是禮讓、恭敬,說到最徹底是破除我執、法執。從這層意義來向一般民眾講,多不了解,留學回來的博士也覺得格格不入。禮講究讓,爭財產就是不講讓,一般人不明白,認為「讓」行不通。

孔子講「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」,例如「禮」、「樂」都不容易學。何以禮讓恭敬得徹底就能破除我法二執,而成佛成聖?這箇道理,不可能一講就使人知之。但可以淺近易行的禮讓恭敬教人由之而行。行得一分,便能知得一分。由行而知才是真知。真知才是真實的學術,有這實學,才是而立。

 

悲心裡有輕鬆愉快

問:時值末法,鬥諍堅固,置身其中令人深受其苦,吾人應如何自處?

老師:我們學孔子,學釋迦牟尼佛,起心動念就是要為天下蒼生。身為臺灣人,不僅關心臺灣的事,世界各國我們都關心。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,轟炸伊拉克、阿富汗,有良知良能者,心中都感到非常悲苦。那些人不都跟我們一樣好生惡死嗎?不必想自己,起心動念要關懷天下人。只要心心念念關心天下人,能量就放出來,小則可轉變自己的處境,再擴展出來可以轉大的環境,轉變臺灣的環境,轉變兩岸的環境,轉全世界的環境。只要大家發這個心,就有不可思議的力量。

世間多災多難,固然要有憐憫心,但要從學術思想來解決。毫無知識、無能力的痛苦是真痛苦,我們學儒家、佛法,明了這一切道理,就有辦法來解決。雖然有悲心,但心情是輕鬆的、愉快的。

 

捨己為人伏住煩惱

問:為佛弟子,應如何規畫人生,使自己往生有把握?

老師:吾人為佛弟子,今日之下學普通法門雖然好,也需要研究普通法門經典,但是必須歸入念佛法門,而且要發願一定要在今生往生極樂世界,信願行具足。

雪公傳授淨土法門給我們,我們一定要學,這樣學才有把握往生。

雪公在講經道場或講儒家經典時曾說:「我的念佛與大家不一樣。」當時不好意思問如何不一樣,他老人家是用行動上來示範。雪公在臺中創立了四大機構,另有很多佈教所等念佛道場。雪公他老人家從抗戰開始,到四川、南京,然後回家一次,再回南京,於民國三十八年到臺灣來。初來臺時,他老人家住在朱斐居士家,後來住在正氣街一間矮小的房子,取名為「寄漚軒」,屋內佈置簡樸,生活簡單,任孔奉祀官府主任秘書,為簡任職等,職位高,薪水不薄,但都拿出來建築機構。

所以雪公念佛如何與別人不一樣?他念佛處處捨己為人,不為自己,只為別人,不為自己生活計畫,不為自己做種種打算。創立聯體機構時,初任董事長,隨即交棒,處處為人,不為自己。

我們在平時一切都要捨己為人,才伏得住煩惱。必須平時伏得住貪瞋癡慢疑煩惱,才不會與人結怨,到臨命終時才能無罣礙,才有保障能夠往生。平常不能捨己為人,還有貪瞋癡慢疑煩惱起現行,平常伏不住,到臨命終往生就有困難。臨命終時固然有人助念,但「助」是幫助,還是要以自己為主。

規劃人生時,在世間事業上,自己與家人能溫飽,衣食住行基礎生活可以維持後,就全心全力捨己為人。捨己為人,也不是就將家裡資產全布施出去,全部做慈善功德,來日方長,要量力而為救濟貧窮。最重要的是要學儒家的禮,處處讓人,凡是遇到有利害衝突的地方,放棄、讓人、成全人家。這樣做的話,禮讓人家,恭敬人家,可以伏住自己的惑,平常伏得住惑,臨命終時怨親債主怎麼會來?若來了,你也可以一起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
 

將事業目的輻射出去

問:同學應如何護持雪公創辦的道場?

老師:雪公創辦道場,每個道場各有特性。雪公最主要有兩大事業,一個是研究佛法,一個是研究儒家經典,都是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放生、慈善事業等,也是歸向往生。在蓮社,在圖書館傳播佛法、儒家文化,在育幼院安置孤兒,在仁愛之家設醫院,附設安老所、療養中心,各有各的特性。以我們的能力,除了維護雪公的道場外,還要把雪公的事業目的發揚光大。

各位研究《論語》,將來《論語》研究好了,能去各地講學最好。如限於種種條件不能親自去講學,也可以藉著科技衛星等傳播方法,將雪公創立的這些道場輻射出去,這才是真正的維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