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 /  文章專區  /  佛學  /  七、明倫月刊  /  3 《佛說阿彌陀經義蘊》研讀

3 《佛說阿彌陀經義蘊》研讀

欣逢元旦,我學人謹以雪廬老人所著的《阿彌陀經義蘊》略述數條,供養諸位大德。這部著作對各位有很大的受用。這部《義蘊》把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含意,古代祖師沒有註解出來的,雪公把裡面的含意很扼要地註解出來,讓我們看到極樂世界那樣好的境界。譬如一般人逢年過節,或有時候到各地去遊覽觀光,但是去地球上無論哪一個地方,再好的風景,都比不上《義蘊》裡面所講的極樂風景。

題目叫做:「佛說阿彌陀經義蘊研讀」,後面就一條一條跟各位報告。

「佛說阿彌陀經」全為佛語,標異餘經。

「佛說阿彌陀經」這是經題,雪廬老人說:「佛說」這兩個字,本來在其他經典也有安上,但在這部經典的「佛說」與其他經典不同,因為此經所講的全部是佛所講的法,其他經典有的是菩薩講,有的是聲聞緣覺,甚至還有一般的天龍八部讚嘆的話,但在這部經典全部沒有,全部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。為甚麼呢?因為此經所包含的意義太深了!所以全部是佛所說。

「長老舍利弗」至「無量諸天大眾俱。」無人啟請,三根普被。

此段經文屬於發起序,因這部經的含義很深,無人能啟請。釋迦牟尼佛就叫舍利弗的名字,叫他來做發起,結果舍利弗也沒有啟請,是佛主動叫他做發起。因為舍利弗在聲聞眾之中,他是智慧第一,也只有他可以做為當機眾,「當機」就是說他是最適當最契機的弟子。雖然如此,在這部經裡聽的大弟子,有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還有大迦葉,是禪宗祖師,禪宗是由他傳下來的;還有周利槃陀伽,記性非常不好,是下等根器,也都來參加了這場法會。在菩薩之中,智慧第一的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,再來就是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是未來的佛,也是祖師;這部經的聽眾有聲聞眾、菩薩眾,還有諸天大眾,由此可知,此經是三根普被。

「今現在說法」娑婆一劫,極樂一晝夜。六塵說法,享樂修持。

「今」就經文來講,就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,「現在」就是指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那裡說法。末法時代,釋迦牟尼佛不住在世間了,要想親聽佛在說法,哪裡辦得到呢?所以佛告訴我們,就在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的時候,阿彌陀佛就在極樂世界說法。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到現在三千年了,現在阿彌陀佛還在極樂世界說法嗎?不但還在說法,將來還有無量劫的時間依舊在說法。根據雪廬老人所講,在《華嚴》、《萬佛名》這兩部經所說,我們一劫的時間,等於極樂世界一晝一夜,一劫的時間大家算都算不清,是非常長久的。我們距離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時間這麼久了,在極樂世界不過是一晝一夜而已。如果到了極樂世界,肯定阿彌陀佛正在那裡說法。

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說法,跟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說法,是大不相同的。我們現在學佛,當然就是學習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。我們現在所學的如戒定慧,就持戒這方面,讓人感覺持戒很困難。又如天臺宗修止觀,禪宗修禪定,都很不容易。就算是研究教理的,也是要悟、要修持,無論修哪一宗,都是要辛辛苦苦的。修持教理,雖然看得破生滅的假法,但是一般人習氣太多了,理上是悟得過來,真正在事上修持的話,放不下啊!對這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,都是放不下的,要放下世間的五欲六塵,這難得很。在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在說法,阿彌陀佛其實也沒有講,在哪個道場?哪個地方?講哪一部經?都沒有講,只講極樂世界有黃金為地,眾鳥叫的聲音好好聽,寶樹微風發出妙音,猶如百千種美好的音樂。這就包括了「色聲香味觸法」六塵。到極樂世界的眾生,就是把這種莊嚴美好的六塵,盡量的遊樂、享受,那就是聞法,就是在修持。

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。」全經脈絡,兩大綱領。

這兩句是《阿彌陀經》全經的脈絡,也是兩大綱領。

說到無有眾苦,就可以拿我們娑婆世界來做個比照,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尤其是在南贍部洲的人類,多生多劫以來都是在起惑、造業、受報,生死不能了。若得了人身,在六道中來講,比不上天道,但比三途好多了。得到這個人身,從生下來到老死,一切都在痛苦之中。在世間爭名奪利,有的是為了衣食,有的是為了跟人家爭奪權利,無時無刻不是在跟人家爭奪,一方面跟人家爭奪,一方面又得防範別人來攻擊自己侵略自己,無時無刻而不想著要把人家打倒,然後自己上來,這苦得很呢!沒有一個人不跟人家結怨的。有意的、無意的跟人家結了怨,往往自己還不知道呢!等到自己在辦事情時,障礙就來了,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。這樣一分析起來,就知道娑婆世界苦惱無邊。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,娑婆世界是一切皆苦,除了有生之年這些痛苦,最嚴重的就是生死大苦。而這些苦,極樂世界都沒有,一到了極樂世界就出了娑婆世界的六道,分段生死苦就沒有了,就無有眾苦了。

但受諸樂,只有享受一切的樂,這個樂包括環境上美好的設施,整個世界都是樂,雖然我們沒有證果,但凡夫生到了極樂世界,可以見到阿彌陀佛及大菩薩,這些大菩薩很多都是補處菩薩,補處菩薩就是差一點就要成佛了。凡夫往生後,就在凡聖同居土與佛及這些大菩薩會合在一起。在極樂淨土,無論依報正報,都是享受不盡的樂。

「七重欄楯」至「微妙香潔」兩地合觀,當生欣厭。捨取色觸香塵。

經文裡面又提到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,一直到七寶池、微妙香潔。這段經文從開始到後面,都是經文說的「無有眾苦、但受諸樂」。把極樂世界的人事地物世界,比照娑婆世界來研究,由這兩句話開出來,處處都是說娑婆世界一切都是苦,極樂世界一切都是樂,讓我們深信發願,持戒念佛,才能真正了解,真正用功。

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寶行樹,指所住的房屋,就是極樂世界眾生的住宅區。反觀我們現住的房子,再好的房屋,即使是豪華到像古代天子住的宮殿,甚至是天帝住的房子,都比不上極樂的房屋。我們人間這些豪華的建築物,哪有甚麼七寶?都是用鋼筋水泥,頂多是外面用石頭貼起來,哪裡像是極樂世界都是金銀等四寶合成,或用金銀琉璃等七寶嚴飾而成。而且極樂世界這些金玉寶物都是特殊的。

再說這個七寶池,裡面的水是八功德水,我們這世間的大海大湖,哪裡的水有八德呢?這八種德,我們看《阿彌陀經》的七寶池就知道了。而且蓮花有四色,四色蓮花都是會放光的,青色青光、黃色黃光、赤色赤光和白色白光,這些都是表法。天臺宗說修禪定有幾種,四色就是四種禪定,這禪定修成了生天,哪一種顏色的禪定修成了,就執著那一層天的境界。這些禪定修成功已不容易,就算修成功,要放棄進一步再修又更不容易。所以在七寶池裡面,四種蓮花發四種光,就是教我們到了七寶池,在四色蓮花裡修定功。無論修哪一種定功,修成了就捨棄,更往上一層進步,它有這個含意。

再看極樂世界,整個世界都是一片琉璃地,各種地上的物品,無一不是珍寶所呈現出來的。像七寶池的水,都是清涼的。眾生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裡,要它深它就深,要它淺它就淺,要到膝蓋上面就到膝蓋上面,隨著個人的意思深淺。我們這個世間,有炎熱的天氣,也有嚴寒的天氣,大熱大冷我們都不好受,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冷熱,而是一片清涼。我們這邊有太陽有月亮,極樂淨土有阿彌陀佛的無量光,以及生到極樂世界的天人及大菩薩都有身光,那裡一片光明,不需要日月。

這就是叫我們學佛學淨土的學人,要捨棄娑婆世界很粗的色塵,取極樂世界微妙的色塵。這是教我們有厭離的也有欣取的。

還有觸塵,譬如七寶池的水接觸身體,我們住的建築物,娑婆世界再好的都是很粗劣,極樂世界都是很高大又很微妙,教我們捨棄娑婆世界的觸塵,取極樂世界樂的觸塵。我們感覺到娑婆世界住的房屋有時很危險,再好的房屋還要常常清潔,不清潔還會佈滿灰塵,走在路上,或是開車在路上還可能碰到危險的建築物掉下來,砸到人或車子。這些觸塵在娑婆世界無處不是苦。這是教我們要捨棄娑婆世界苦的觸塵,取極樂世界樂的觸塵。

再看到香塵,在我們這個世間,想要去賞花,還是有時間性的,也不是哪裡都有,且有的花有香氣,有的沒有香氣。極樂世界的花香氣是普遍的,七寶池內外都是蓮花的香,整個世界除了蓮花還有各種花香。在娑婆世界要賞花,家境最少也是中產之家,一般人家經濟很緊迫也沒時間與財力去賞花。譬如說到日本東京賞櫻花,家裡經濟都很緊迫了,哪還有條件去那裡賞花呢!還有像去荷蘭「花的國家」,也不是一般人辦得到的。甚至在臺灣,梅花盛開的時候,臺北花展的時候,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可以去的。在極樂世界遍地都是花香,這是要我們捨棄娑婆世界普通的香塵,取極樂世界微妙的香塵。

「常作天樂」至「飯食」捨取聲味塵。

極樂世界的眾生,每一天時時都可以聽到天空自然的音樂,且在每一天的清晨,用天空飄下最好的花,飛往他方供養十萬億佛,供養完後再回來吃早餐,飯食經行。

在極樂世界的音樂,是我們世間哪一種音樂也比不上,古時候皇帝宮殿裡面奏的音樂,詩人讚美說「此曲只應天上有」,跟極樂世界的音樂也是不能比的。極樂世界除了這裡說的天樂,還有像微風吹動、諸寶行樹所發出的那個音聲,猶如百千種樂,那個音樂是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的。這是教我們了解極樂世界那種微妙的音聲,要放棄我們這世間的聲塵,來親聽極樂世界美好清淨的梵音聲塵。

說到飯食,就是味塵,我們所吃的任何食物,不能跟極樂世界的食物相比,即使是極樂世界的盛飯食的碗,我們娑婆世界也找不到。在極樂世界,想吃甚麼就會出現,這是要我們取極樂世界美妙的味塵,放棄我們世間粗惡的味塵。我們這個世間,飯食有時不合口味,即使適合口味,也不能吃太多,吃太飽腸胃受不了,不吃又飢餓。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味塵不好。且經過一定時間,又如煮熟的食物,過時不食就腐壞了,壞了就不能吃了。極樂世界的味道不是如此,這就是教我們要捨棄娑婆世界粗的味塵,取極樂世界微妙的味塵。

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即以食時還到本國。」生到極樂即具神通,但舉神足,餘推知。

我們想想,在這短短的時間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到吃飯時間就要回到本國來,這要如何能辦到呢?就算我們世界最快的交通工具太空船,到太空裡面去,也根本無法相比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一到極樂世界就具有各種神通,要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就有神足通,除了神足通一種,其餘各種神通都有。

上面所講的是色聲香味五塵,後面還講法塵。六塵所說的法是說事,極樂世界事實上有六塵說法,這不是釋迦牟尼佛假設說的,所以蕅益祖師《要解》裡說要「信事」,信事就是要相信這些都是事實。經文前面講「有世界,名曰極樂。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」事實從哪裡來的呢?來自一念心性之理,事依理成,是為事實。

「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。」眾生惑(般若)業(解脫)苦(法身)三體,即是法身(法寶)般若(佛寶)解脫(僧寶)。知念三寶顯彰性德。捨取法塵。

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歸結起來說就是三十七道品。三十七道品就是由奇妙雜色的眾鳥說出來的,眾鳥就是阿彌陀佛變現出來的。這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就是在講理了。我們在娑婆世界裡都是惑業苦,眾生對於自己本性不明瞭,一念不覺就起了無明。無明有枝末無明與根本無明,人有無明而不懂道理,就起惑造惡業了。造惡業就受苦報。我們人道眾生都有惑業苦,但就惑業苦體上來說,這就是三德秘藏。三德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。法身就是苦,解脫就是業,般若就是惑。就德上來說,法身就是法寶,般若就是佛寶,解脫就是僧寶。三十七道品就是三德秘藏。

極樂世界眾鳥演說出來的法就是佛法僧,這是我們在娑婆世界要費好多的工夫研究教理才明白,而且未必徹底明白。但在極樂世界眾鳥演暢三十七道品後,眾生一聽就明瞭,所以經文裡說皆悉念佛念法念僧。後聞微風寶樹出微妙音,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「自然」就是從本性裡面自然出現的自性三寶。

惑業苦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三德,這如何講呢?就拿天臺宗所講的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還有《法華經》所講「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」,來作研究。關鍵在哪裡?迷了,就有惑業苦。悟了,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。在極樂世界的眾生,一聽到眾鳥演法三十七道品就大澈大悟,不僅大澈大悟還見到三德。禪宗修行要徹悟,悟了還要修,悟有頓悟,修沒有頓修,只有頓悟漸修。研究教理的人,也要悟。悟則了解惑業苦一切妄念就是全妄即真。這個悟很不容易;悟了以後,必須修行,修去一切惡習氣,也就是要斷煩惱。煩惱無盡,每一煩惱,不能說斷就斷,必先壓伏,壓伏很久,才能斷除。但是在極樂世界聽到三十七道品,自然地出現自性三寶。

由此可知,這是教我們要捨棄這世間的濁法塵,換取極樂世界的正法塵。當然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都是妙法塵,我們在娑婆世間能夠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妙法領受是不容易的。所以真正能夠領受妙法的話,必得要發願到極樂世界去。

「彼佛國土,無三惡道。」有人天道,順餘方示有三界,生極樂確超輪迴。又此方帶業義。

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,那怎麼會有人天道?有人天道就是有三界,其實極樂世界沒有三界這種地方,是順著其他世界來講有三界。極樂世界講有人天道,是說我們娑婆世界人天眾生往生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尚未證果,稱作人天道,在這裡很清楚說明是由此方帶業往生。

帶業往生,只要我們平時念佛能夠伏惑,臨終有人助念就決定能往生,不是像有的人講的消業往生。消業要消到何時呢?這裡就是說明有帶業往生這樣的根據,我們念佛的人就有信心,往生不是那麼困難的。
「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」徹悟自然。六塵說法後,自得心開。

聽過眾鳥演法之後,就大澈大悟,然後就會自然心開,心開之後就明心見性了,見到自己本性了。

「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。」盡虛空遍法界,皆涵蓋在內。念佛一念相應,即浸入彌陀光海。

阿彌陀佛的無量光,盡虛空遍法界都涵蓋在內。我們念佛人,念一聲佛,一念相應就浸入了阿彌陀佛無量光。這無量光就像無量的大海一樣,念佛人一念相應,就進入了阿彌陀佛無量的光明大海之中,可見這個利益是非常大的啊!

「彼佛壽命,及其人民,無量無邊阿僧祇劫。」佛壽無量。人民尚有變易生死,仍可曰壽命。

阿彌陀佛成佛了,還有壽命嗎?佛壽是無量的,說有壽命就是代表還有生死,佛哪裡還有生死。這是就極樂世界人民來說,極樂世界的人民雖然沒有分段生死,但還有變易生死。變易生死,是說境界轉變就算是生死。有這一樁事情就稱作還有壽命。

「執持名號」只言持名,單行一門。要訣全在心念、口誦、耳聽,三處相應,自入三昧。

《阿彌陀經》,就是專講執持名號,單行這一門。而持名的要訣就如祖師說的「心念、口誦、耳聽」,心口耳三處相應,照這樣持念,就可以契入三昧,得到一心不亂了。

「若一日」至「一心不亂。」功行兩端。功一心不亂,有三定,止觀依次而修。念佛心口耳相應,不必依次而進。行一心不亂,萬事隨緣,不取不著。厭離娑婆,息心淨土。一句洪名,不事雜修,是為一心。富貴不淫,貧賤不移,威武不屈,恩愛不牽,怨讎不憎,是為不亂。此土緣斷,蓮胎已成。

經文這裡講一心不亂,雪公說有功、行兩端。功一心不亂,包括普通法門三定,初定是「等持」,通定散兩位。二是「等至」,是定非散。三是「等引」,亦是定非散。這三種定,依修止觀而言,有種種行相,修到第九行相,方入「等持」。而「等持」既通定散兩位,實非深定。而功一心至於同「等持」時,已操往生左券。持名念佛,果能心念口誦耳聽,不必如止觀次第而進,一入手便直超「等持」,以至「等至」、「等引」。然未到此一境界,只要信願具足,亦得往生。比於通途法門,難易判然。

行一心不亂又是如何呢?雪公講萬事隨緣、不取不著,我們在人世間,萬事隨緣不要勉強,既不能取也不要執著。心心念念厭離娑婆世界,息心淨土,把心放在淨土極樂世界上。一句洪名提起,不要雜修他法,一直堅持下去,這是一心持念。處於這個世間,要如孟子所講的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」,要有這樣的修養。恩愛不牽,怨讎不憎,心裡清清楚楚的,這叫做不亂。

我們能夠這樣持名念佛,心不雜亂,念成功,真正得到一心不亂,娑婆世界就離了,五濁的緣就斷了,而極樂世界的蓮胎就成就了。

「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。」由有平素工夫,始不顛倒。行者平素縱未功一心不亂,而須行一心不亂。

人臨終時,必須心不顛倒,才能往生。要由平素的工夫,把惑伏下去,臨終時,才能心不顛倒。修行人平素有伏惑工夫,就是得了相似的一心不亂,若能斷惑更好。相似一心不亂,是伏惑,而未斷煩惱種子,臨命終時,有人助念,心不顛倒,亦必往生。但是平時必須認真念佛。不念佛時,以慈悲待人接物。

這一點對修行持名念佛的人,非常重要。平素朝暮功課時念頭不亂跑,其餘一切時,要在行一心不亂上用功。能不能往生,就看他平時有沒有這種表現。

「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。」前云起信受持,此於信行之外再加發願。信願行具備,定得往生。

前文說「聞是經受持者」,是勸起信誦持,這裡在信行之外,再加發願,信願行三資糧都具備,就決定能夠往生。過去、未來、今時,淨土學人而得往生者,無不如此修持。

「歡喜信受。」難信之法,頓然悟入,疑情全消,故歡喜也。

雪公在此指點出來了,學習淨土持名念佛法門,一生就可以到極樂世界。一生到極樂世界,就出離娑婆世界六道輪回,生死就了脫了。一到極樂世界一生就成佛。釋迦牟尼佛說這是難信之法,對前面所講的事實,所講的原理,這樣的難信之法,都頓然明瞭的話,就悟入了。悟了,疑情就全部消除了,所以歡喜也。

雪公所著《阿彌陀經義蘊》,我學人略述如此。恭祝諸位大德淨業成就,光壽無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