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 /  文章專區  /  佛學  /  六、述學講演集  /  10 助念在一心 平時常練習

10 助念在一心 平時常練習

蓮社董事長、社長,各位蓮友大德:

蓮社助念團今日在蓮社聚會,有關助念之事,助念團已有詳細規定及注意事項,我學人在此與各位談話之前,想起雪廬老人在往生之際,最後開示:「一心念佛」。現在就依雪公此一開示,提出以下數言,與各位共勉。

貴在平常練習

我們助念團蓮友,遇到機緣前往助念時,最重要的,就是要「一心念佛」。簡言之,一心念佛,就是不夾雜任何其他的念頭,只有一句「阿彌陀佛」。根據印光大師所云:「念佛之時,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,心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聽得清清楚楚,如是攝心,妄念自息矣。」心、口、耳除了一句佛號之外,無任何雜念,此即一心念佛。

念佛的學人,平常就要如此念,念成「一心不亂」,即是證果,例如斷見思惑,即證阿羅漢果,乃至進一步能斷塵沙惑、無明惑,道業就真正成就了。但在末法時期,證果實在太難。縱然斷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未證佛果,仍須發願往生極樂,以求當生成就。願生極樂,平時即須如此練習一心念佛。自己每日早、晚課,乃至在道場共修念佛,皆要如此練習。唯有如此練之有素,正式為人助念時,才能幫助往生者去除障礙,提起正念。

過去有些老蓮友,平日念佛工夫還不錯,但在臨命終時,或因為家屬不信佛,或因本人尚有些事情未能放下,而產生障礙。我們發心去助念,就要助他提起正念,正念即是淨念,淨念乃本性所起之念,淨念一起則雜念不生,即能排除障礙。往生必須感應,助念者一心念佛,可助臨終者提起淨念,即能感應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往生極樂。此即眾生有感,彌陀有應之感應道交。

由此可知,助念時,一心念佛,是給往生者最有力的幫助。但一心念佛,並非易事,必須平常勤加練習。有些蓮友雖也念佛,也知道阿彌陀佛乃萬德萬能,但遇到家人、親友、或自己事業上的煩惱之事,佛號即念不下去了,如此怎能得一心?要得一心,就要在日用尋常中,煩惱起時,隨即提起佛號。如果提起佛號,仍然壓不住煩惱,則可以娑婆之苦,對照極樂之樂,增強往生信願,便能大增念佛的工力,煩惱便能降伏。

各位發心助念的蓮友大德,平常如此練習一心,在拜訪年高體衰的老蓮友時,多與他們交換意見,了解平時一心念佛伏住煩惱的重要性,以增強其信願行三資糧,如此在臨命終時,得其助念,自能排除障礙,心不顛倒,順利成就往生。

娑婆作客想

信願行三資糧簡言之:一、深信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。佛在因地發四十八大願,成佛後,如願接引十方眾生往生彼國。二、發願此生一定要完成往生極樂世界之願力。三、念佛。專持名號,如蕅益祖師開示,不勞觀想、觀像等其他方法。此是往生極樂的三種資糧,平日就要與諸蓮友交談共識。

蕅益大師云:「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,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」。所以信、願、行三資糧,信願特別重要。亦即能否往生,決定在有無信願之上,蕅祖云:「若信願堅固,臨終十念一念,亦決得生。若無信願,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溼,如銀牆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修淨業者,不可不知也。」(《彌陀要解》)

今特提出三資糧中的「願」字與各位大德共勉。所謂「願」即是「欣、厭」二字。欣求極樂,厭離娑婆。我們要求自己及蓮友,今生能夠成就往生極樂之大願,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之中,勤加練習。

我們生存在這娑婆世界,自出生至今,所受的苦惱太多,一般人不知如何解決。我們學佛,尤其是修學淨土念佛法門,必須有一觀念:即是「作客娑婆」。娑婆世界不是我們的家鄉,我們在娑婆世界只是旅客,娑婆世界的六道皆是暫時投宿的旅館。在六道裡生死輪迴,或生人間,或生天上,或墮三途,生生死死,皆是從這箇旅館,投到另一箇旅館而已。

現在我們都是人道眾生,住在人道旅館裡。人生幾十年,或是一百年,如在館裡暫宿一夜。雖是一夜,一般人不覺悟,無不執為永久,與人爭名奪利,詐欺犯法,苦惱無窮。我們既然學了佛,而且學了淨土法門,便知娑婆世界萬法無常,一切皆苦,而極樂世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光壽無量。如此自能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。信願行的願心自然堅定。

極樂還鄉想

再則我們助念者與臨終者,皆要有一共同想法,欣求極樂,不是欣求陌生的世界,而是求回自己的家鄉。

人在臨終時,應當了解,這四大假合的身體一定會死,只有我們的第八識(世俗叫做靈魂)不會死,但在六道裡流轉,生生死死,不得了脫。我們念佛,就是求佛把我們的第八識接引到極樂世界。

一到極樂世界,即與阿彌陀佛一樣,壽命無量,自己是主人,不是作客,那裡才是我們真正的故鄉。所以往生極樂應作「返鄉」之想。助念者與被助念者,皆要有此想法,如此才能欣求極樂,往生的蓮友在助念聲中快快樂樂的返鄉。

一般未離鄉背井者,尚體會不到返鄉的歡喜心情。雪廬老人是山東濟南人,經過抗戰、內戰,乃至來臺數十年,對於家鄉非常懷念,一聞有家訊、家書之事皆非常歡喜。我學人亦從安徽來臺,多年來,時常想念故鄉,及至可以返鄉探親,內心歡喜,無法言喻。這只是娑婆世界生生滅滅的家鄉,尚且如此歡喜,更何況要返回我們本有清淨的極樂家鄉,其歡喜更是筆墨難以形容。若助念者與被助念者皆有此共同心理,則臨終必無障礙,必定往生。

接眾緣遇想

反觀現在人世間,煩惱太多。這些煩惱,來自家庭,來自社會人群。自古以來,家庭天倫,不應有煩惱。社會人群,若以道義交往,亦不應有煩惱。但在今日之下,邪說橫行,人心陷溺,家庭夫婦失和,父子相惡,兄弟爭產互相傷害。在社會人群中,為財、色、名、食,互相爭奪,互相陷害。以致身處今世人間,有無窮的煩惱。但既處此世間,又離不開這些人事。一般人遇到這些煩惱,往往無法解決,而造成種種悲劇。

我們現在學了佛,而且修學念佛法門,應當有一共識,即作客娑婆,能夠與家人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相聚,皆是緣分。懂得此理,即使與人共乘一輛車,或在路上見一面,亦是有一面之緣。何況成為家人、同事、朋友、主顧等,這些緣,更是難得,皆須珍重。所以凡遇種種人事煩惱,皆不必怨天尤人,因為皆是娑婆旅途上難得相聚之緣。

我們在娑婆作客,最怕孤單,而且無論何人,不能獨立生存,必須與眾人互助,始能生活在世間。例如我們每個人的食、衣、住、行,皆是由社會大眾互助而來,因此社會大眾皆是和我們有緣。既然有緣,則人與人之間,遇有利害衝突,或有任何爭執時,不要互相傷害,而需立刻想一想,大家皆是作客,旅途相識,即是有緣。

雖然,緣有善緣、亦有惡緣,善緣固當珍惜,轉增為法緣,惡緣更須在此生藉念萬德洪名,予以化解,進而相勸,同作還鄉之計。果然作如此想,而且如此行,自然可解旅客孤單之苦。

須發再來心

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,是生西大願。這種大願要在日用尋常中不斷的發起,不斷的增強。以上所述三點淺見,一是娑婆作客想,二是極樂還鄉想,三是接眾緣遇想,提供各發心助念的大德參考。這三點淺見,有助於發起增強生西大願。

但有一點必須明瞭,淨土宗是大乘法門,發願生西,雖是特別法門,但須發乘願再來之心,再來娑婆世界普度眾生,這才能在臨終時,感應阿彌陀佛接引。

各位大德平時可藉聯誼訪問,不定時的拜訪老蓮友。在拜訪老蓮友的時候,可將此意與之互相切磋,以增資糧信念。遇到蓮友臨終時,諸位如此發心助念,必能成就其往生之願,諸位助念的功德確實無量,恭祝大家光壽無量。